魯迅140歲生日與〈藤野先生〉
正如那些「最喜歡」與「最討厭」的民調榜,上位者總會出現重複,讓人搞不清怎麼會有人同時被喜歡又被討厭一樣,對於魯迅贊否兩論的分歧評價,正代表他的影響力是跨越藩籬、巨大無比的。今天魯迅過140歲生日,我認為有篇文章是值得重新拿出來再讀過的,那是他在1926年為躲避國民黨的追捕,而去到廈門大學任教,寫下的對於早年日本生活的追憶:〈藤野先生〉。
日俄戰爭的獲勝讓大和民族的自信心陡然破表,距離日本正式走向現代化道路還不到40年,昂揚的日本人睥睨亞洲其他國家的姿態也是可以想見。在這樣的氣氛下,魯迅選擇離開尚有中國留學生群聚取暖的東京,隻身去到仙台學醫,是他與藤野老師相遇的契機,也是他批判意識萌芽,從周樹人成為魯迅的第一個階段。〈藤野先生〉忠實地記錄下這個精神蛻變的過程,也展現了一個鄉野小人物的溫暖形象。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第二年添教黴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裏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着看的也是一羣中國人;在講堂裏的還有一個我。」──〈藤野先生〉
魯迅後來放棄了學醫,據說他認為,文化的病灶光醫身是無效用的,得從精神與靈魂的徹底改造入手才行。
「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於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裏和心裏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
雖然對藤野老師來說,魯迅絕非是個學業有成的好學生,事實上後來也幾乎忘了他的事,對於自己抱持著平等主義給予來自中國的魯迅特別輔導,也認為無足掛齒。不過人情的美好往往就體現在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最近看綜藝看到一句話講得十分好:「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相遇,都需要一份巨大的醞釀。」我想是藤野先生讓魯迅感受到了某種類似信仰般的力量吧。
「只有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牆上,書桌對面。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説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
據說岩波文庫編纂魯迅作品集時曾詢問作家意見,魯迅只說這篇文一定要收錄,似有藉文尋人的意味,只可惜魯迅有生之年都未能再見藤野老師。
書影:佐高信《いま、なぜ魯迅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