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版印刷三日月堂》發行特裝版 進駐小小讀者的閱讀風景
《活版印刷三日月堂》發行特裝版
進駐小小讀者的閱讀風景
編著=柳橋事務所
台灣版《活版印刷三日月堂》(活版印刷版內封)
書曾經以卷軸的形式存在,但如今它的物理屬性幾乎都是四方形的紙製品,在圖書館中以並列的方式典藏著。每本書中都有一個世界,書頁就像門扉,翻開封面就有如躍進一個新世界,一頁一頁翻開,世界也隨之顯現。我總認為這是書本所特有的物質性浪漫。
──星緒早苗
回顧兒時歲月,你曾在學校圖書館借過書嗎?在《情書》和《心之谷》中頻頻登場的圖書館與手寫的借書卡,代表的不僅是青澀的憧憬,也是一種對於未知世界的探求心。
原來,文靜的圖書館中,除了我們想像得到的那些書籍外,還收藏著許多專門為圖書館製作的書籍。它們默默佇立於書架上等待被發現,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借閱,為正在追尋存在意義的孩童,提供了一容身之處。似懂非懂的內容讓人莫名地愛不釋手,這種閱讀經驗也奠定一個人的本質,成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養分。
如果說喜愛閱讀的人來到圖書館有如朝聖,那麼與林立書架上的叢書共存的圖書委員,就是書的最高信仰者,希望幻化為書、聲息合一……
◆◆ ◆◆ ◆◆
在日本,出版社通常會在單行本發行一段時間以後,評估製作文庫本的可能性。透過低定價(文庫本價格約為單行本的三分之一)、易攜帶(文庫本開本則為單行本二分之一)的文庫仕樣,為作品創造出更多與讀者相遇的機會。這是日本出版業長期以來的推行模式,但並非每本單行本都有機會做成文庫本重新發行,能夠文庫化的作品,代表它在單行本的階段,在銷售上已獲得某種程度的成功。同時,在文庫化之際,出版社通常也會在原本的文本基礎上,添加新的內容,最常見的就是邀請名家撰寫一篇「解說」附於書後。
不過,相對於單行本文庫化這種操作慣例,卻幾乎沒聽說過先發行文庫本,後來還特地重發單行本的先例,直到……
2020年4月,系列銷售破30萬本的《活版印刷三日月堂》(星緒早苗・著),由出版社ポプラ社發行了名為「特裝版」的全套單行本。除了書籍尺寸「變大了」以外,封面厚度採用精裝書的硬皮,還燙上了各種顏色的金屬箔,並製作了方便收藏的書盒。只不過,這套特裝版鎖定的主要客層,並不是一般讀者,而是學校圖書館。
ポプラ社是日本歷史悠久的出版社,它有一個連社內員工也不太熟悉的部門:圖書館事業局;這次將《活版印刷三日月堂》重新單行本化的企畫,就是由這個部門所提出的。
什麼樣的書能夠放在學校圖書館裡呢?除了市面上買得到的新刊文藝小說,適合學童閱讀的資料圖鑑、百科全書以外,還有就是「圖書館專用」的小說。而反觀文庫本因其物質形式,是最不適合收藏在圖書館的。文庫本為了普及閱讀,設定偏低的定價,同時也限制了出版社在印製成本上的彈性,使用低磅數的軟紙當成封面,這樣的物理特性,並不適合有頻繁借還行為的圖書館。
正如同不是每本單行本都能文庫化,也不是每本文庫本都有機會發行圖書館專用的單行本,首先在內容上需要符合適合學童閱讀的標準,同時也得是學童會有興趣的作品。而要做成「圖書館專用」的單行本,最後一步就是替漢字標上假名。
當ポプラ社圖書館事業局向星緒早苗提出單行本化的想法時,曾經擔任圖書委員的她感到雀躍萬分:
最初這部作品的基調設定為「重新審視老舊的事物」,會讀的人應該是知道活版印刷是什麼的世代。然而出版後卻收到了許多國中生的回饋,辦講座與活動時也遇見由媽媽陪同而來參加的年輕面孔,還曾收到小學生寫給我的信。這部作品的讀者群比我原本想像的更為廣泛,令我大吃一驚。
我從未想過小朋友居然關心活版印刷這門技藝。畢竟是那麼古舊的事物,他們應該很難想像才是。然而實際上,許多孩子因為讀了這部作品,第一次知道活版印刷是什麼,進而對活版感到興趣,參觀了印刷廠和印刷博物館。他們對於以前是用這種方式來印刷東西,感到既新奇又佩服;這也讓我強烈感受到活版印刷所擁有的強大感染力。
這部作品中,每一篇的敘事者都不同,雖然也有國小生與高中生這樣的主人公,不過基本上大多數都是以成年人的眼光所描繪的大人的故事。我也曾經懷疑,這樣的設定會讓小讀者覺得有趣嗎?但沒想到我完全多慮了。他們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到這些大人身上,還有人說好想要成為弓子。這套作品進入圖書館的典藏後,將如何被閱讀,小讀者們會喜歡嗎?我相當期待。
──星緒早苗
◆◆ ◆◆ ◆◆
日本自古即為相信言靈的國家,認為語言中棲息著靈魂,人一旦惡用語言,必遭致他人不幸,後座力也會傷害自己,讓自己走向毀滅。在這樣的傳統之下,人們構築出充滿幸福語言的社會(但倒也並非始終如常)。不過,進入了網路時代,卻出現了許多踐踏言靈的行為:在網路上匿名辱罵他人、發送不負責任的仇恨話語、捏造事實成為假新聞機構的餌食等。或許正是這樣的時代,《活版印刷三日月堂》這套作品的價值才更為突顯。
《活版印刷三日月堂》透過講述每篇故事主人公的人生故事,介紹了活版印刷這項古舊的印刷工藝,讓讀者重新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類比情懷,同時也重新喚醒人們對於言靈的尊重,更加珍惜世界上有如繁星一樣多的文字。
雖然在歷史課的課堂上,小朋友也可能學習到活版印刷在文明演進上的重大貢獻,但在實物已幾乎消逝的年代,這樣的知識與學習的主體之間,依舊存在著鴻溝。日本在1980年代以前的印刷業黃金時代,幾乎可說是由蓬勃的活版印刷產業所支撐的。但在環保的浪潮下,鉛字與印刷設備成為被改革的對象,繼而步上了照相排版與電腦排版平版印刷的進程。
現在的孩子在螢幕的圍繞下成長,在文書軟體上,能夠對文字進行任意的調整,還有萬千字型隨選,或許就是如此輕易,他們也丟失了與語言的靈魂直接聯繫的管道吧。
《活版印刷三日月堂》不只有各種平凡市井的煩惱,在活版印刷職人弓子的穿針引線下,讀者還讀到印刷這個行為的嚴肅意義。這樣的閱讀經驗,相信絕對會對小讀者往後的人生帶來某些正面的影響。
對小朋友來說,體驗到的所有事物都是新鮮的對吧。即使日常生活不斷重複,不過跟大人比起來,小孩擁有更多的「第一次」。我認為閱讀也是一樣的。因此,在青春期之前的閱讀經驗是極為獨特的。很多書要長大以後才讀得懂,小時候讀不懂的書,長大之後突然懂了,這種情況時常發生,這是書本的魅力之一。而若能在小時候邂逅一本自己很喜歡的書,這種閱讀經驗將會成為一個人的根本。
──星緒早苗
資料來源:「子供」という特別な時間に自分の本を読んでもらうこと――「特装版 活版印刷三日月堂」ほしおさなえさんインタビュ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