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研・捲動發條的男人今天要繼續做什麼?
捲動發條的男人今天要繼續做什麼?這麼翻譯腔的一句話來自這位文化間旅人似乎也並不違和。
跟大竹研認識於本世紀初,算來也超過十年,但僅停留在認識的層次,交情並無特別深入。不知是否跟我們之間國籍不同、語言不通有關,但這些年來他積極學習中文,我也算懂點日語,其實會這樣都只是因為我為人寡淡涼薄罷了。
我對大竹研開始有比較多的認識,是這幾年他時不時會找我幫他翻譯一些文章,這些使用於演出和專輯中的文章都是他想說的話,闡釋了他的音樂創作論與人生觀。
我記得他曾寫過這樣一件事。2002年起他成為一名雲遊四海的音樂人,在落地不同國度時,總要捲動他那只機械錶來校準當地時間,他把這個捲動發條的行為,做為他音樂人生的隱喻:總是與手中那把吉他前進倒退,抵達時間、國界與文化的邊陲地帶,悠然自得地穿越境界線。
我頗喜歡村上春樹的《發條鳥年代記》,也很喜歡董啟章的《時間繁史・啞瓷之光》,我認為這種浪漫是彼此相通的。
大竹研熱愛音樂,是名優秀的吉他手,這件事眾所皆知。而這回他唱歌、用中文唱歌。他想起了七歲與十四歲的自己、歌與能量,並透過這次發行的專輯,履行他一直以來在做的事——透過音樂成為自己。
成為自己,或許很合適成為你為2022年準備的第一願。
柳橋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