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木坂46四期生〈I See...〉讓人想起閃耀光輝的SMAP
乃木坂46四期生新曲〈I See...〉MV,自3月18日上線以來,已有超過500萬次點閱。
MV高潮戲的主要拍攝地點,在秋葉原UDX二樓大廳,以賀喜遙香為center的11名四期生賣力演出時,身後不斷有班距過密的山手線列車駛過,形成青春而魔幻的場景,十分撩人心弦。
(Youtube截圖)
值得一提的是,此處距離AKB48劇場僅有不到一百公尺的距離。2005年,以「可以見到面的偶像」為企畫主軸而成團的AKB48,第一次劇場公演只來了七名觀眾,那時正值偶像冰河期,然而傳奇也從這頁寫起,如今AKB之名以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認知是否正確、評價是否正面則暫且不論),統計至2015年,幾乎每天都有演出的AKB48劇場,來場人數已超過100萬名。
2012年,AKB鐵粉,同時也是文化評論人的濱野智史,甚至在著書中宣稱「前田敦子超越了基督」,此論令一些對AKB現象反感之輩有了發揮的餘地,紛紛指陳以秋元康為主謀的這套偶像商法,如同詐欺宗教,附贈在CD裡的握手劵有如贖罪劵,每年的總選舉更是完善了「偶像=十字架」v.s.「粉絲=信徒」這樣的構圖。這樣的構圖方式,有意無意地將粉絲形塑為缺乏能動性與思考能力的被動消費動物,並將之標籤化為「阿宅」。
濱野智史會有如此激昂的崇拜情懷,大概也不能說是偶然,畢竟前田敦子可是說過「就是討厭我,也請千萬不要討厭AKB」這種話的偶像。偶像的確形似宗教(文化消費訴諸的就是迷戀,不然怎麼會有書要買三本的說法:一本典藏、一本自用、一本推廣),但是與其說是總要在世界各處揚起紛爭的一神教,不如說是多神教比較適切。
中森明夫在《你根本不懂偶像》中主張,團體偶像之所以受到日本人的接納與歡迎,正因為它有著多神教的性質。「多神教相信泛靈多神的存在,就連森林、海洋、花草等自然萬物皆有神靈棲宿。日本就是信仰多神教的國家。日本最古老的神話集〈古世紀〉,便是在描繪『八百萬神』(意指眾多神祇)的故事。」
(Youtube截圖)
在陳舊的宗教論述中,總懷疑信的一方多為「盲信」,然而在情報橫流的資訊社會中,資訊不對等的情況已相當減緩,只要掌握檢索與驗證的能力,人人都可以開心而安全地飯偶像(在網路社會中,倒是後者的人身安全成為一個課題),所有為了應援偶像所掏拿出來的金錢,都包含在糸井重里所謂「消費的創造性」概念中。在偶像產業的構圖中,主體始終是第一人稱的粉絲自己,這也是中森明夫偶像論的奧義:偶像文化就是每個參與者相信的練習,透過喜歡上一個偶像/深深相信對方/沒那麼喜歡了/又喜歡上另一個偶像……的循環,一介粉絲逐漸自我養成為能有自我判準的喜歡專家。在這恆久循環的消費過程中,產業也不斷被滋潤,亦即「文化消費產業根基於相信的力量」(哦對,防疫也是)。
AKB48劇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停止開放,改成線上影像企畫「OUC48」,呼應星野源在家跳舞的呼籲,降維創生。同樣也因為疫情,沒辦法如期舉辦握手會與mini live的乃木坂46,便延長了全版MV的開放時間(一般會在發行日改為宣傳用的短版),或許成為〈I See...〉MV大量擴散的一個原因。
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偶像的推廣方式也在錯誤的積累過程中逐步改善與進化。在乃木坂46如日中天成為國民女團的2018年加入,營運團隊在推廣四期生的手法上更為老練,除了繼續延續坂道女團的冠名綜藝,獨自給了四期生一個節目、定期給專屬歌曲以外,更以拉拔遠藤櫻(遠藤さくら)、賀喜遙香、筒井彩萌(筒井あやめ)三人,透過進入主打歌選拔與各種媒體露出,提升四期生整體的存在感。〈I See...〉一曲做為四期生主演連續劇(改編自西加奈子原著小說)的主題曲,可說是一里程碑。
事實上,〈I See...〉造成的另一個話題,不是她們攻佔了秋葉原這個屬於AKB48的地盤,而是歌曲舞蹈的風格,讓人想起了已經解散的SMAP。許多懷念SMAP的歌迷協助分享擴散,不知是飲鴆止渴還是準備轉性入坑,總之,所有的流行都依循這個道理: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開始蒙舊,卻又會在某個奇蹟的時刻重新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