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微醺】編輯室中為與不為的各項講究,都是人性的試煉
本文節錄自《昭和微醺:門外不傳的老派編輯術》
〈後記〉
作者=重金敦之 | 翻譯=游韻馨
我最想透過本書告訴大家的,就是如何拿捏編輯與作家之間的距離(親疏遠近)。我所說的作家包含各種型態的創作者,例如畫家、攝影家、漫畫家、設計師等。
有些編輯將自己負責的作家奉為「人生導師」。我個人沒有尊稱為「師」的作家,不過,許多作家在合作過程中,皆讓我受益良多。話說回來,與作家合作時,我根本無暇去想這類旁枝末節。我的首要任務就是以共同製作者的身分,與作家維持良好的夥伴關係,創造優質作品,提高雜誌頁面品質。
我經常想像自己是導演。編輯與作家太過親近是否合適,這一點也值得省思。我見過不少編輯成為作家的自己人之後,不知不覺間反而變成對方的管家或祕書,幫作家處理大小事務。此外,同一家出版社有各種不同雜誌刊物,遇到人氣作家時,不少社內編輯還會為了爭取人氣作家擠破頭。
這個時候,與作家交情最深的編輯會出面「搓圓仔湯」,有時還會代替作家「回絕邀約」。若私自幫作家牽線,作家還會怪編輯:「為何沒先跟我說一聲就打電話來?」這種編輯把自己當成該作家在社內的唯一窗口。
有些編輯甚至會「挾天子以令諸侯」,利用自己與作家的關係獲得升遷或加薪。我完全可以理解這種心態,幫公司爭取到暢銷作家的版權是天大的「功勞」,自然有談判籌碼。不過,有些作家發現「編輯利用自己出人頭地」之後,會突然變得冷淡,與對方漸行漸遠。
以前我認識一位編輯,他的事業心不強,無意在公司出人頭地,遭到冷眼相待。他就遇到一位個性乖僻的作家,跟他說「我的書就給你出好了」,二話不說將自己的版權交出去。現在的作家希望以公事公辦(合理)的態度完成工作,出版社也重視團隊合作勝過單打獨鬥,因此「傳說中的文人」、「傳說中的編輯」這類英雄主義的例子已愈來愈少。
有一間出版社為了紀念新雜誌創刊,開辦了文學獎。其中有一名背景雄厚的作家,因為討厭編輯部選出的某位評審委員的飲食習慣,而對社方施加壓力加以辭退。這位作家誤以為評選委員會是一般的「聚餐」場合。作家與編輯都是血肉之軀,自然會有投不投緣的問題。有些作家想換責任編輯,還會遊說公司高層。如果是自己的責編也就算了,有些作家連部長的人事異動都要插嘴。這一切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屈服於邪惡「政治力」的出版社幹部。
民主主義是一種「公平均分」物品最確實有效的體制。不過,在「創造」與「藝術」領域則起不了太大作用。對於現實世界的出版社來說,編輯現場最需要具有組織性與民主性的管理體系。誠如本書一直強調的,文學、攝影、繪畫等領域有許多部分與編輯個人的審美觀息息相關。編輯的工作不像代數有「正確答案」,很多時候是「見仁見智」。遇到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與其以「是或否」來決定,中階管理職應回歸個人的美學意識來做判斷才是正確的做法。無法體認這一點的管理階層就是無能。
把編輯必要的審美眼光與好奇心都推給作家,事事請教作家的意見,最後演變成一種「作家情結」,這種編輯讓人傷透腦筋。由於自己什麼都沒有,只能當作家的傳聲筒而已。作家就像棒球投手,經常以自我為中心。編輯一方面要依照作家要求統籌企劃,一方面又得在掌管人事的主管底下工作,真的很難熬。
公司裡有管理高層與局長。近年來中階管理幹部只會看高層臉色,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對部下頤指氣使。話說回來,管理幹部存在的意義,應該是將功勞給部下,失敗時負起責任。
有些編輯不在乎在公司飛黃騰達,只想攜手自己喜歡的作家,創造好作品。這是他們從事編輯工作最想實現的夢想。話雖如此,若完全不管成本,一頭栽入編輯製作,也會讓出版社感到困擾。擁有正確的紅酒知識,遮住雙眼也能品出紅酒品種與產地的才華不能讓你成為一名好的侍酒師。有人認為會賣紅酒的侍酒師才是真正好的侍酒師。我認為這個道理也與編輯相通。
我想起有一次我到某位已故女作家的家裡拜訪。我在客廳與她閒聊,她對我說:「昨天S公司的W社長就坐在那個位置。」接著還說:「我可是獨自一人對抗大企業呢!」這句話似乎在說「你不過是組織裡的一個齒輪罷了」。雖然她說的是事實,但親耳聽見這種話,還是讓我不知如何是好。編輯只能一對一,用真誠的態度與作家相處。
◆◇◆◇◆◇◆◇◆◇◆◇◆◇◆◇◆◇◆◇◆